108位患者6年隨訪數據顯示:干細胞能改善長期生存率
添加時間:2021-04-28 15:42 瀏覽:96
今年,因肝癌離開人世的人數較往年有所增長,讓人們對自己的肝又多了幾分關注。
肝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乙肝、急性損傷、酒精肝/非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發展而來,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具有不可逆性。
傳統干預肝硬化方法——肝移植,雖然是最有效干預手段,但由于肝源缺乏、手術費用較高及術后排斥反應等問題,使得肝移植干預并未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慢性肝病人數可能超過4.47億,涉及多種疾病。
避免肝癌發生,肝硬化干預很關鍵。
近日,王福生院士團隊在國際肝病學雜志(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發表的研究結果(預印本)顯示,臍帶干細胞顯著改善了失代償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長期生存率。
未來,臍帶來源的干細胞藥物,將成為肝硬化的一種全新干預方法。
干細胞與肝硬化
干細胞因其減少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肝內炎癥反應、減少細胞外基質和膠原生成、促進膠原降解的作用。
經過了多年干細胞移植肝硬化的臨床研究,目前已證實了干細胞移植可修復肝硬化、提高肝功能。
1992年,Mito首次將干細胞用于干預肝硬化,為干細胞干預肝病探出了一條新路。
從2005年至今,國內外多家醫院及臨床機構開展了大量干細胞干預肝臟疾病的臨床試驗。全球范圍內在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上登記的干細胞干預肝硬化項目有70項,其中在中國境內開展的有26項,而26項中又有19項臨床試驗使用的是間充質干細胞。
從2017年-2020年,四年間我國已通過6項干細胞移植改善肝硬化的備案項目,占比8%,獲得了我國的認可與支持。
肝硬化是目前干細胞備案項目最多的疾病,足以看出干細胞移植對肝硬化的良好效果。
骨髓干細胞
最早被使用的是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多項研究表明,輸注自體骨髓干細胞可以顯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
臍帶干細胞
2012年,王福生院士團隊發現,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干預的患者腹水量明顯減少,肝功能顯著改善。
王福生院士曾在接受醫師報采訪時表示:
對于嚴重的肝臟疾病,特別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死亡率非常高,除肝移植外,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數年前,我們曾開展應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結果顯示提高了早、中期患者的生存率,促進了部分患者康復。
肝硬化患者,如得到及時、合理的個體化治療(包括生物治療),可使患者疾病進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甚至可能得到逆轉。
不過,此前的研究缺乏長期療效評估,隨訪時間不長,而王福生院士的新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
本次研究
這是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共有219例乙肝相關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參加,其中對照組111人,治療組108人。
隨訪時間達到了75個月。
干預組每間隔4周輸注臍帶干細胞,共3次。同時,兩組都接受常規干預,并接受隨訪。
此次研究結果不僅和此前一樣令人滿意,也證實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長期效果。
安全性
從長期安全性上看,臍帶干細胞干預組沒有發現明顯的副作用和治療相關并發癥,沒有比常規干預更高的風險。
有效性
肝功能改善:
研究發現,臍帶干細胞干預可以減輕肝素的氨基轉移,明顯改善肝臟功能,如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膽堿酯酶和總膽紅素水平。
生存率改善:
通過Landmark分析,在13個月至75個月的隨訪期間,臍帶干細胞干預組的總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結果顯示,這一干預方式既安全,也有效。
總之,本次研究和大量相關研究證實: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干預肝硬化既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也可以改善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成為干預代償性肝硬化的新型干預策略。
科學家將通過不斷研發和改善間充質干細胞,造福更多肝硬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