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為糖尿病患者的康復提供新的途徑!
添加時間:2019-12-10 16:52 瀏覽:63
什么是糖尿?
糖尿病是一類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

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其生物功能受損,或兩者兼而有之引起的。糖尿病的長期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睛、腎臟、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傷和功能障礙。
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世界迅速上升。預計2035年將達到5.92億。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1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的絕對缺乏,是由自身免疫損傷引起的。
2型糖尿病是由基因和非基因因素(包括年齡、高熱量攝入、肥胖、靜態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引起的,導致胰島素抵抗和相對胰島素缺乏。
長期高血糖狀態可能影響體內的各種激素代謝、能量消耗和營養攝取,引發一系列并發疾病,導致患者的殘疾或死亡。目前,幾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使用外源性胰島素注射液來控制血糖。雖然胰島素能控制病情的發展,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長期注射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并不能完全控制血糖的穩定性和并發癥的發生。
干細胞療法應用于糖尿病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每年大約有12,000至24000名患者失明。
臨床:已有研究表明MSCs靜脈注射1周后通過營養支持保護能有效延緩視網膜變性,MSCs標記物出現在感光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中。目前,已使用臨床試驗來評價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治療視網膜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MSCs注射后視力改善,治療12周后眼科指標改善。
糖尿病腎病
吸煙、高血糖、血脂異常、肥胖和高血壓是糖尿病腎病快速發展的危險因素。早期病理改變包括白細胞浸潤、腎血流灌注增加和高糖狀態下腎小管超濾。此后,持續高血糖會導致足樣細胞減少,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腎小球肥大,細胞外基質增加(腎小管間質纖維化),系膜細胞增殖等,腎小球濾過受到嚴重影響。
臨床:發現MSCs能調節損傷部位的微環境,激活內源性祖細胞分化,分泌相關因子調節免疫功能,有利于細胞存活。
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是糖尿病最顯著的并發癥之一,這意味著神經受到長期的高壓血糖的損害,20-30%的患者將有這樣的癥狀。在某些情況下,神經病變會導致潰瘍,最終導致截肢。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抗抑郁藥、抗痙攣藥或局部注射利多卡因,但療效差,不良反應多。
臨床:發現注射MSCs可改善糖尿病神經性疼痛,促進血管再生,增加神經存活機會。這應該與具有營養神經和刺激神經纖維再生的MSC有關。MSCs還可以促進血管生成,為周圍神經提供循環支持。MSCs不僅能直接分化為神經細胞和內皮細胞,而且能分泌生物活性因子。
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細胞凋亡、壞死和異常纖維化可導致心肌灌注差,與高血糖、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異常和心臟神經損傷有關。本病早期為射血分數正常的心力衰竭,隨著射血分數的降低,預后惡化。
臨床: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在MSC靜脈移植后心肌層中的異常膠原沉積顯著降低。MSCs分泌VEGF等細胞因子,通過促進血管生成保護心肌細胞,抑制心肌重塑。另外,移植2周后,糖尿病心臟收縮評分增加。
糖尿病足
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是由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疾病、周圍神經病變或下肢感染引起的。據統計,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重度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概率高40倍。
臨床:干細胞在體內可以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分泌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形成新的血管,在糖尿病足的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國內研究小組將28例具有糖尿病的關鍵肢體缺血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和移植組,治療后將干細胞注入缺血肢體,治療后隨訪3個月,移植組患者大大減少疼痛和潰爛?傊斡始颖,無截肢,無不良反應,顯著提高血管造影評分。
糖尿病臨床實驗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170多個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試驗,其中約30%已在中國完成(8個已完成)。
可以看出,中國與美國和歐洲一道,是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導致質的變化。中國科學家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破,通過干細胞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不僅極大地緩解了患者的病情,而且還促進了世界干細胞研究的現狀。國內細胞療法相關政策的制定在促進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干細胞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干細胞將成為胰島β細胞替代物的新來源,干細胞移植將成為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在科學家的努力下,未來糖尿病可以從細胞和基因水平進行治療,從而實現臨床干細胞。